[ 2004/11/08 00:40 | by 网络毛毛虫 ]
| |
当代大学生新型恋爱观探析
                                  刘文
摘要:近年来,传统的大学生恋爱观不断受到着各种因素的冲击,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新型的大学生恋爱观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性行为
一,历史上的爱情观
爱情——古老而长新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爱情呢?
柏拉图(Plato)认为,爱情分肉体之爱和精神(心灵)之爱两种,肉体之爱是低级的、卑俗的,心灵之爱是高级的、高尚的、是真正的爱情。【1】这种“唯精神论”的爱情观力图使爱情充满高尚的精神,有着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
罗素(Bertrand Russell)认为,性欲是爱情产生的根源,爱情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性欲的满足。【1】对性的压抑将会导致性饥饿,愈压抑愈强烈,最后将会疯狂的发作,使性行为变得野兽般野蛮,失去文明性,所以应该尊重人对性的需要。
由上述两种观点可以看出,人们对爱情认识的差别是相当大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爱情到底是“精神之爱”还是“肉体之爱”上。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爱情三元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由三种成分组成:(1)动机成分:虽然对人类来说爱情的动机未必全是生理上的需求,但性驱力以及相应的诱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2)情绪成分: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3)认知成分:认知是一种控制因素,斟酌爱情的热度并予以调节。爱情就是由这三种成分彼此以不等量的混合所演绎的。
二, 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
人的爱情观由爱情价值观、爱情道德观和性心理组成,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人们对爱情的看法。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与传统爱情观相比已经发生的非常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重新认识和评价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综合各因素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根据调查,多数学生把恋爱的目的描述为“体验幸福”和“充实大学生活”,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恋爱是为了“将来结婚成家”。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恋爱过程本身,而不是恋爱的结果。这一观念的转变表面上是对爱的权利的强调,实际上反映出了大学生对承担责任的逃避。这种逃避到底是大学生普遍缺乏责任心还是当代大学生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承担责任的基础,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对以往的大学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某些开放性的婚姻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渐深,使得学生常常处于理智与情感矛盾的旋涡中。纸上报端,大学生多角恋爱、在外同居的现象时有出现。
3,主观上认为爱情与学业并不冲突。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大学阶段应该以学业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同时他们又渴望自己可以爱情学业两不误,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但从个案分析和访谈中可以发现,这只是学生们的主观愿望,实际上真正可以做到的并不多。有句俗语叫做“爱情让人变笨”,特别是那些情窦初开的学生,很容易被强烈的情感冲昏了头脑,感情与理智的天平不由自主的就倾斜了。
4,宽容对待失恋。大学生恋爱最终“终成眷属”的毕竟很少,这样就很自然的有了失恋者。感情遇到挫折后出现一段心理阴暗期是很正常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失恋的大学生会通过“找朋友诉说”和“理性思考”对自己和对方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选择。
5,恋爱目的功利化。功利型恋爱观是把感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或以自己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视对方家庭条件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具有强烈的依赖思想,希望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一个可靠的人身上,而缺乏上进心。但事实上,当代大学男生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把今后的前途寄托在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上。功利型恋爱观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既与客观上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压力大、社会不良影响有关,也和主观上个人在心理上的成熟程度有关。
6,恋爱场所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恋成为一种新的恋爱方式。【2】互联网络特有的便捷性、隐蔽性等优势让大学生很快地接受了这一恋爱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网恋成了一种时尚活动。特别是一些进入大学后刚刚接触到网络的学生,往往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而陷入网络不能自拔。空闲时间多、上网方便的大学生自然对这一方式趋之若骛。
7,性观念的显著变化。性观念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既包括个体的性观念,也包括在一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体趋势。【1】
长春某高校以“关注人性关心健康关爱自己”为主题,就当代学生性观念、性行为与性教育状况做了近一个多月的问卷调查。【3】
调查数据中表明,有20.95%的人对“性”很有兴趣,有58.11%的人认为“性”像吃饭一样普通,不必刻意回避,17.57%的人表示对“性”丝毫没有兴趣,而表现出十分厌恶“性”的只占到3.38%。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们可以比较坦然地面对“性”这一话题。
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的调查中,有10.4%的人坚决反对,52.68%的人不反对,也并不完全赞成,30.41%的人赞同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还有6.71%的人认为性行为是满足生理需要,与婚姻和感情无关,没感情也可发生性行为。同时调查还表明现在一些女大学生已把肉体的“贞洁”与灵魂的纯洁区别开来,性不足以成为两人关系将发展到确立婚姻的证明。
 在“与恋人的接触程度”的调查中,11.8%的人没有身体接触,而有牵手、拥抱、接吻的人占62.11%,17.39%的人有性抚摸的行为,8.7%的人已发生了性行为。调查表明,已有将近1/10恋爱的学生发生性行为。
这次调查显示发生过性行为的人数比例占这次总人数的13.66%,而这部分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时的动机却是复杂多样的:追求性的欢快感占18.75%;为发展爱情占28.13%;一时感情冲动不能自控的占31.25%;为排除孤独感的占31.25%;其他因素的占15.62%。从这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如何对待“性冲动”并不能有很好地把握。
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转变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首先,整个社会对“性”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讳莫如深避而不谈的“性”已经从严格的禁忌过渡到相对的宽容。
其次,西方性解放的影响,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有便利的条件接触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对弗洛伊德、马尔库塞有所了解,此外流行的港台文化也给传统文化以强烈的冲击。
再次,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出于对“性”的好奇而大胆地尝试体验“性”,是带有十分强烈的情感倾向的。
三, 当代大学生新型恋爱观探析
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毕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积极的意义。传统的恋爱观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客观事实。因此,整合传统和现代两种恋爱观就显得日益迫切。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决定了靠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恋爱、如何去恋爱以及什么样的恋爱观才是比较合适的才能让他们自觉的纠正自己的恋爱偏差行为,避免恋爱错罪行为的发生。
目前的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对当代大学生新型恋爱观的理性分析上,而在此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并不多见。笔者以为,应该尽快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整合这两种恋爱观念,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能为当代青年广泛接受的理论。同时在各级高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开设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咨询系统,宣传心理咨询观念。
此外笔者还发现,很多研究者在研究和讨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时,都提出要大学生守住底线,不进行婚前性行为。而对其他的边缘性行为如接吻、抚摸等时则态度比较宽容。我想,研究者们之所以对这一点尤其强调,其一是受传统贞洁观的影响,其二就是由于婚前性行为会带来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怀孕。
有迹象表明,在医院接受人工引产的女性中,未婚女性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占总人数的比率上都呈显著性的上升趋势。浙江青年报报道:杭州市中医院一位妇科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学生中堕胎现象确实比前几年多了,特别是寒署假一过,来“看病”的女孩就特别多。现代快报报道: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陈静琴告诉记者,近年来做人流者逐年上升,而且出现低龄化、人流次数频繁、未婚者及未成年人增多现象。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不进行婚前性行为这一道德底线已经失守了。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的调查中,不是已经有30.41%的人赞同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了吗?还有6.71%的人认为性行为是满足生理需要,与婚姻和感情无关,没感情也可发生性行为。
这一事实说明,片面的苛求当代大学生遵守不发生婚前性行为已经不切实际。对这一问题的教育与引导,如果还是停留在对底线的坚守上,已经不会有多少用处了。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女生的教育
女生较男生而言情感更为丰富,又由于生理上的客观因素,发生性行为后,遭受痛苦和伤害的也往往是女性。因此指导女生在恋爱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就尤为显得重要了。
一方面要引导女生正确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让女生了解自己和了解女性的生理特点,这包括对女性生理周期、对受精与怀孕、怀孕的后果以及接受人工引产对女性身体的危害的认识。
2,指导学生避孕
指导学生避孕并不意味着对婚前性行为的赞成,指导学生避孕只是为了避免更大家更不愿意看到的后果的出现。指导学生避孕在内容上应包括怀孕与避孕的知识、避孕的方式及安全性和怀孕的后果等内容。
3,对学生进行生命和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生命和健康教育包括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让学生了解孕育一个生命的艰难,让学生了解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以及性行为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危害。这其中又包括性病、爱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咏梅,车定祥,易国才.论上网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3,8.
【3】http://www.sina.com.cn 2004,04,25 10:32
公共区域 | 评论(0) | 引用(0) | 阅读(2677)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